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日记 > 观察日记

观察蚂蚁日记

时间:2024-12-09 17:06:41
关于观察蚂蚁日记模板汇编10篇

关于观察蚂蚁日记模板汇编10篇

时间过得真快,一天又过去了,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,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日记了。可是怎样写日记才能出彩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蚂蚁日记10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1

今天天气很凉爽,天空黑沉沉的。我回到了院子,这时,我发现一棵树上有一条“黑线”,我走近了一看,原来是一队蚂蚁正忙着搬家呢!

我突然想起了一条俗语:“蚂蚁搬家雨哗哗”。我便走了。

我晚上一看外面,并没有下雨。奇怪,不是说:“蚂蚁搬家雨哗哗”,吗?为什么蚂蚁搬家了,雨没来呢?我忽然想起了以前对蚂蚁的观察:9月11日,天气变阴但并没有下雨;9月22日,天气只下了一小阵雷雨……

通过观察,我发现“蚂蚁搬家天气变这句话更准确一些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2

在少年宫的花坛边,我发现了一团黑黑的“玩意”,在不断移动。“这是‘神马东东’?”我奇怪地问妈妈。妈妈微微一笑:“那你自己看吧。”我便饶有兴趣地认真观察起来。

仔细看过去,那团黑东西竟然是一群蚂蚁在搬一只大虫子,而且是沿着花坛的边沿往上搬。我一下子惊呆了!那只虫子非常大,比一百只蚂蚁还大,体重也肯定比一百只蚂蚁更重。没想到小小的蚂蚁,竟能搬动大大的虫子!真不愧是“动物大力士”。我抓起一只蚂蚁仔细一看,咦?蚂蚁的触角怎么这么短?还不足2毫米。它的脚又细又长,它的三节身体如同三粒黑芝麻镶在身上。我把它放了下来,它又立刻跑去“接班”了。它来到一只动作已经显得很吃力的蚂蚁旁,顶了顶那只蚂蚁,那只蚂蚁就立刻让开,可能是累了,想要休息一下。这时,我的眼睛转了几圈,便拿来一根枯树枝,捅了捅那群蚂蚁。“嘭”虫子带蚂蚁一起从花坛边坠落下来。蚂蚁们似乎生气了,通信员回到蚁窝报了信,从窝中快速地出来了一群又一群的蚂蚁。有的在当力工,有的站在上面当啦啦队,有的坐在大虫子上“偷吃”,还有的在下面充当保安,不让我靠近。过了一会,等力工们快把虫子搬到家门口时,啦啦队、保安们也陆续回家了。我又拿起枯树枝一捅,“嘭”,虫子又掉了下来。啦啦队、保安们,似乎每一个都有无线监控,又立即赶来了。不过这次,保安了,也更生气了。它们见到我不但不像平时那样躲着,有几个离我近的,竟然都要跑到我腿上了!

过了一会,蚂蚁们终于把虫子搬回了家。我想:它们现在肯定在享受美食呢!同时,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:集体是需要大家团结的,我们只要学会互相帮助,同心协力,就能战胜困难!

观察蚂蚁日记 篇3

星期六的下午,我在操场上玩。忽然,我发现前面有一串黑色的小东西在蠕动,我悄悄地走过去一看,噢,原先是一群小蚂蚁在搬家呢!我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着。

蚂蚁搬家可真搞笑啊!你瞧,它们有的背着蚂蚂蚁卵,然后有的背着刚出生的小蚂蚁,有的也许已经把东西运到新的住宅里去了,然后又来搬,,它们的队伍始终都有是整整齐齐的。突然,一只蚂蚁发现它们的队伍旁边有一只毛毛虫,只见它飞奔去告诉了自我的同伴,不一会,象龙似的队伍向毛毛虫涌去,它们用锋利的牙齿在毛毛虫身上乱咬,痛得毛毛虫直打滚,一下子就压死了几只大蚂蚁,蚂蚁们不服气就又上来了几只。约20分钟后,毛毛虫一动不动地被蚂蚁抬回了家。

原先,蚂蚁也懂得团结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4

我家有一个后院,我经常到后院去观察那些鹭绿上的小精灵——蚂蚁。

那儿的蚂蚁有四大家族:红蚂蚁、黑蚂蚁、白蚂蚁、黄蚂蚁。红蚂蚁最勤劳,它们每一天早上排好整齐的队伍出去找食物。黑蚂蚁是打架的能手,有时还欺侮弱小的红蚂蚁和黄蚂蚁。

这天早晨,我看见黑蚂蚁正侵略红蚂蚁的大本营,许多红蚂蚁被咬的东逃西散,写日记观察蚂蚁真可怜。我气但是,就把黑蚂蚁都才死了。

白蚂蚁是最坏的蚂蚁,它们常常把木头蛀空。有一次我帮爸爸搬木头,看见红蚂蚁、黄蚂蚁、黑蚂蚁一齐冲进白蚂蚁的大本营,把白蚂蚁杀得落花流水。然后这回,我可高兴得排起了手来。

呀!蚂蚁真有乐趣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5

蚂蚁对人们来说,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生物罢了。但是,有一些蚂蚁的奥秘,连科学家都没解开,所以,我就特地观察了一下蚂蚁。

我拿来一把小铁锹,顺着一个蚂蚁常进出的地方轻轻刨开,不一会儿,我就发现了一个小洞穴!不断有蚂蚁从小缝隙里爬进爬出,找到蚂蚁的通道喽!我把一只死蜈蚣放在小洞穴的旁边,等待蚂蚁来吃它。

不一会儿,两只蚂蚁爬了过来,一只蚂蚁跟蜈蚣玩起了捉迷藏,一会在蜈蚣的前面,一会在蜈蚣的后面,钻来钻去的。另一只蚂蚁则原路返回,估计是去搬救兵了。路上遇见同伴就用触角相互碰一碰,其它的蚂蚁就朝着蜈蚣的方向进军。不一会,就召集了一大群蚂蚁过来,有的咬蜈蚣的背,有的咬它的头,还有的蚂蚁钻到它肚子下面去咬它的肚子。

这只死蜈蚣对于蚂蚁来说可是一道美味佳肴,可是这“庞然大物”怎么搬呢?别急,小蚂蚁有的是办法。

它们有的在后边推,有的在前面拉,有的'在两边拽,还有的使劲儿给它们打气儿,仿佛在喊:“一二三,加油!一二三,加油!……”到了陡坡这一道难关的时候,它们不停地推,使劲地拉,可蜈蚣总是滑下来,在第十三次的时候,小蚂蚁们众志成城,终于将蜈蚣搬回了家。

它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深深的感叹到:呀!这么小的生命竟然也有如此大的力量,真是了不起呀!

观察蚂蚁日记 篇6

蚂蚁是一种非常很常见的动物,我在楼下的花坛中经常看到它们。他们常常为了生存,成群结队的出去寻找食物。可是他们是如何找到家的呢?于是,我打算捉几只蚂蚁来研究研究。

我捉住一只掉了队的蚂蚁,把它放在一个不透光的纸杯里面,只让它看见天空。“拘留”了一个小时后,把它放在了泥地上。它居然还认得路!这对它来说可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呀!我想。于是,我立刻又把它捉了回来,又把它拘留了一个小时。不过这一次,我在杯口上蒙了一层黑布。等把它放出来的时候,它居然有一些不知所措了。从这个事实说明,蚂蚁是靠阳光来认路的。

蚂蚁还有什么方法认路呢?我又做了一个试验。我跟着一只去找食物的蚂蚁走,在它走过的路后面,我撒上了许多黄沙。然后,用一根小树枝不停地骚扰蚂蚁。蚂蚁被突如其来的树枝吓坏了,转过身来就向家里逃。一转过身,它就愣住了,然后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爬,回家的路找不到了!最后,本人不得不亲自把它送回了家。看来,蚂蚁除了靠阳光来认路,还靠一个好记性呀!

这小小的蚂蚁,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。我以后,可不敢再小看蚂蚁了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7

进入盛夏以来,我们家出现了很多蚂蚁,这些黑色的小精灵在我们家横行霸道,你看地板上,沙发上还有我的衣服上,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。妈妈用了很多办法来驱赶它们,如用驱虫药,撒烟灰,但是效果不是很好。最后妈妈决定直接消灭它们。刚开始时,妈妈趴在地板上,只要发现它们,妈妈就手脚并用来消灭它们,可是这些小精灵们还是从妈妈的眼皮底下溜走。

随着日子的流逝,我妈妈可厉害了。它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,只要这些小精灵们一出现,妈妈就会一掌拍下,这些小精灵们就会被震地粉身碎骨当场毙命。如果有好几只蚂蚁被妈妈发现,妈妈就会连发数掌,让这些蚂蚁没有生还的余地。现在我们家的蚂蚁越来越少,这都是妈妈地功劳。我和爸爸也给妈妈取了一个蚂蚁杀手的称号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8

下午,妈妈叫我去观察蚂蚁,我找了玻璃瓶,捉了只大蚂蚁。

我发现自蚁有三个部分,分别是:头部、腹部。和尾部:有八只脚,还有牙齿,它的牙齿很锋利,像把弯刀,原来蚂蚁就是用这把弯刀来切割食物的。我还发现它头顶上有对触须,我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就去门口观察。

我找来点食物放在门口,过了一会儿,几十只蚂蚁来了,可食物怎么搬也搬不动,只见一只蚂蚁摆动着触须,去找它的同伴,好像说:“前面食物”我们搬不动,你都去搬吧!不一会儿,成群结队!

来了,像条长龙,把食物搬到洞门口,原来蚂蚁是用触须来交流的。

通过观察蚂蚁,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团结就是力量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9

在我家旁边大树下的泥土里,有一个深深的洞穴,里面住着一群可爱的小蚂蚁。它们每天早出晚归,十分勤劳。怪不得人们都说,蚂蚁是我们人类的好榜样。

有一天,我看见一只褐色的小蚂蚁正在悠闲地散步,突然,它望着远处停下不动了,我顺着它的视线向远方看;原来,是一只又肥又大的青虫。小蚂蚁不顾三七二十一就冲向了大青虫,咬住了它的头部,这青虫的力气可大了,它一甩头,就把小蚂蚁给甩掉了,小蚂蚁见孤掌难鸣,于是就跑进洞里用它的"发报机"来传递信息,后来,数以万计的蚂蚁大军全体出动,向大青虫发动攻击,那场面可真壮观!蚂蚁大军立刻跟大青虫扭在一块撕打起来,有的咬住大青虫的头,有的咬住大青虫的尾,有的竟然钻进了大青虫的嘴巴里。有很多蚂蚁被大青虫压在身体下面,但它们无所畏惧。大青虫终于奄奄一息了,蚂蚁大军抬着"战利品"浩浩荡荡地走在回家的路上。

第二天,我去蚁穴的时候,发现大青虫的皮被遗弃在蚁穴边。

观察蚂蚁日记 篇10

1月16日星期二晴

在小区里有许多蚂蚁洞,我打算观察蚂蚁。

我用一个小盒子捉了一些蚂蚁,我发现蚂蚁分成三个部分,那就是头、胸和腹。有一次,我捉了一只小蚂蚁,它是退着走的,所以好像后面长了眼睛似的。我和陈羽霓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后眼呢!

不久,我发现蚂蚁走路的时候,后面有一些小小的白白的东西,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,这是什么呢?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些东西叫“信息素”,这种“信息素”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。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进行队伍,干扰了蚂蚁的“信息素”,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,到处乱爬。所以,我们最好不要干扰它们。

原来,蚂蚁小小的身体里也蕴藏着那么多知识啊!以后我一定还要留心观察去发现更多知识!

《关于观察蚂蚁日记模板汇编10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